笔趣阁 > 印象宜昌 >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8)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8)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8)

        看了一份宣传材料,声称鸦鹊岭“两大铁路、三大公路纵横全境、四个火车站、三个飞机场环绕四周,具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各位看官是不是和我一样看得一愣一愣的?又说:“以其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历史商贾云集,经济发达,为工商企业家的必争之地。”没有全面了解,不敢随意附和,不过“历史商贾云集”倒有几分根据。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些日子里,这个不算太大、也不算太繁华的集镇却是我从宜昌到当阳、远安、荆门、宜城,甚至是襄阳、武汉的必经之路。大多都是乘坐汽车,有客运班车、有公司的东风140货车,有丰田面包车,也有天津双排座的小货车。当然也无数次的坐过火车。当时宜昌到武汉就是在鸦鹊岭转向襄樊(现在的襄阳),走枣阳、随州、安陆、云梦那条线的。不过铁路的客车所停靠的鸦鹊岭站是红土车站,距离鸦鹊岭镇上还有3公里多的距离,年轻时曾经和当年的小伙伴一起徒步走过,最快纪录是十分钟一公里,不过是短时间的竞走而已。

        有多少年没有到鸦鹊岭来了?时间长的连自己几乎都快想不起来了。不过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却的确是这里的常客。有时候是专程为这个镇而来,有时候仅仅就是路过此地,有时候是在这里停车吃饭打尖,有一次甚至在这里的一个小旅社里囫囵睡过一觉,记得是因为车半路抛锚了;有时候一行四五个人,那是集体出差;有时候就一两个人,那是自己有事。有时候是清醒的,有时候是酒醉的;有时候是欣喜的,有时候是悲哀的;有时候的印象很深,细节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记忆很淡,淡得连时间、地点、人物都不记得了。

        那个时候,多半是为公事而来,多半是自己带着车,多半是一帮人,多半是早出晚归。经过鸦鹊岭,一路去的最多的是当阳干溪水泥厂、远安洋坪水泥厂,还有襄北农场和襄阳造纸厂,都是为了推销皮带运输机及其配件,有时候也就是为了联络感情。也似乎在鸦鹊岭谈过生意,最极端的一次,记得一周就来过好几次,风尘仆仆,就是记不得最后是不是与对方签订了合同。事隔多年以后,又一次站在鸦鹊岭的街上,望着成群结队的重载货车和多年以前那样,从那条穿过镇子的公路上轰轰隆隆的碾过,就有了一些世事人非之感。

        那条鸦鹊岭老街其实一直在变,清末民初的那些高墙深宅的大院、雕梁画栋的低调奢华,被雨水溅黑的板壁,还有踏上去就会吱吱作响的老房的木楼梯,都毁于那群因为战争而变得冷酷的岛国人的手里;我当年所见到的那些红砖青瓦的平房、厚实的干打垒土砖墙,以及那些用黄色的木板和青色的薄瓦组成的木屋也荡然无存了;而现在耸立在老街上的那些或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贴着白瓷砖的农家小楼,还是有些英伦风格立柱的新建筑物,都在展示着时代的变迁。可这里就是百年老街,厚重的历史加上商业的氛围,走在那条街上仿佛空气里漂浮的都是故事。

        走在那条老街上,阳光虽然灿烂,时光却似乎停止了转动,那些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的故事就慢慢地从清末民初向我们走来,因为“三不管”地带的自由,还有“小香港”的繁荣的商业,就使得旧时的那些人和事渐渐的变得鲜活起来。那应该是一个歌舞升平的老街,白天是做生意、赚吆喝的时间;每到夕阳西下,喝酒的、吃饭的、品茶的、打麻将的、逛街的、谈恋爱的、商量事的,人生百像皆有,就会在酒气、灯光、女色、音乐声中消磨时光。

        这世上的一切都在变,按照自然法则也应该变。于是那条记忆中的老街就变得越来越模糊,走在那条老街上,变化随处可见。有生意失败的商户转让门面,有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正在“百尺竿头须上进”;既有过去的那种沉稳,又有挡不住的时尚,于是,这条鸦鹊岭的老街就无法避免地处在一种新与旧滑稽的失重状态,走在那条老街上,满眼尽是时尚和新潮,但老街就是沉浸在一种浓浓的复古气氛中,甚至有家店里传出的是庾澄庆1995年翻唱的一首日本歌《热情的沙漠》:“我的热情好象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就不得不真的叫人恍如隔世。

        站在那条在鸦鹊岭镇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弧形的老街上,街口就是已经变得有些沧桑的老汉宜公路,转弯处透出了天主堂另类的轮廓,只要抬望眼,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望见金鸾名苑那鹤立鸡群般的17层电梯洋房。不由得想起了那首四川民歌《好久没到这方来》。歌中唱道:“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的凉水长青苔。”与鸦鹊岭分别多年以后再次重逢的我最大的感触的既不是“这里的树儿长成材”,也不是“这方的姑娘长成才”,而是歌中的“好久没到这方来,条条大路通天外,热热闹闹去赶场,车如流水滚滚来。”


  https://www.biqugeg.net/66540_66540404/8382920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biqugeg.net 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g.net